也许你听说过「丧偶式育儿」,但比「丧偶式育儿」更可恨的是「诈尸式育儿」。
之前,我有声讨过孩子爹是「丧偶式育儿」,
他不服,表示自己也有参与到教育孩子这件事。
我内心也觉得「丧偶式育儿」用在他身上确实不太贴切,孩子爸爸并没有完全撒手不管,他只不过是时不时蹦出来,刷一下当爸爸的存在感。
直到看到「诈尸式育儿」,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在说我自己吗。
「诈尸式育儿」名词解释:
具体是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习惯性缺席,但是又会偶尔出来诈尸,在妈妈教育孩子时横加干预,经常批评指责母亲或者孩子。
场景补充说明,更加生动形象:
某次带孩子去楼下玩,孩子不小心磕破了嘴。
回家后,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的爸爸,听到哭声立马围了上来,对话如下:
他:怎么回事啊?
我:嘴巴磕破了。
他:带孩子的时候,就不要玩手机了。
我:我没玩呀,他自己滑滑梯摔下来的。
他:那你怎么没跟着他呢,小孩不能脱离大人视线的。
我:我就在下面站着看着他呢。
他:这样更危险,他一个人上去,没轻没重的更容易受伤。
我:……
看到我脸色不好,他终于闭嘴了!
吃完饭,罕见的看到他陪孩子去玩积木。
他:爸爸看看你嘴巴还疼不疼?
小孩:不疼了
他:都怪妈妈没有看好你。
……
一场大战终于爆发了!
所以,我在看到「诈尸式育儿」时,就如同找到了组织。
「诈尸式育儿」通常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平时不帮忙,关键时候说风凉话
平日里家庭分工,女性妈妈们不仅主内还要主外,每天忙到焦头烂额,上班加照顾孩子。
连上个厕所,洗个澡都要见缝插针。
而另一半,多半是「马桶上的思想家」、「聋的传人」。
这些爸爸们,平时日都是父爱稳如泰山,可一旦让他干点活帮个忙,不是要上厕所,就是有事要做,他们对「养孩子」都是提供「策略指导」。
当你宠孩子时,他会跳出来说「再惯他,以后就管不住了」;
当你给孩子买零食时,他说「少给孩子吃这些东西,对身体不好」;
当你偶尔打开电视或手机,他会说「影响孩子视力发育,赶紧关掉」;
当你管教孩子,控制不住情绪时,他又跑过来说「你这样教育不行,你要有耐心」
......
讲大道理谁不会啊!你行,你上啊!
二、气势上指点江山,没事瞎BB
这一类爸爸,相比「丧偶式」那类,自知对孩子不闻不问不是好爸爸,必须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但却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虽然责任心时有时无、育儿知识储备不够、带孩子时间寥寥无几,但绝对不能让人觉得,自己对育儿是缺位的。
如何才能体现自己对自家孩子的关注呢?那就没事多关两下吧。
「他怎么还不会叫爸爸呀,是不是营养不够呀,你带去医院检查了么?」
「你看孩子牙都坏了,平时让他少吃点糖……」
「天天只会叫孩子写作业,人都学傻了,儿子,先玩会儿。」
每次指导工作,都能瞬间让你血压上升,就好像爹是亲爹 ,妈妈是后妈。
三、见缝插针,带娃捡漏王
平日里带孩子吃喝拉撒睡、被孩子气的直跺脚的时候,爸爸们不是过来插句嘴,就是看不到人影。
但一旦孩子玩得乐呵呵、乖巧可爱的时候,明明孩子自己玩的正开心、也不需要人陪。
爸爸偏要凑过去,顺势亲亲孩子,逗逗孩子,刷一波存在感,抓紧时间证明自己是个好爸爸。
真是一幅父慈子孝、岁月静好、温馨有爱的场面。
「诈尸式育儿」虽然看上去与「丧偶式育儿」不同,爸爸们已经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来了。
但是爸爸并没有系统地参与过教导孩子,对妈妈的教育又不认同。
偶尔的教育和维护,对孩子的教育能起到作用吗?
爸爸们必须要明白:
你的「诈尸」是养不大孩子,从刚出娘胎50cm的小婴儿,长成活蹦乱跳的孩子,会说话、吃饭、写作业、撒泼打滚,这里面全是妈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付出的心血。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过:
直接决定家庭教育效果的不是家庭的结构,而是家庭的功能。
父亲在教育中并没有发挥作用,其角色就形同虚设,这种诈尸式育儿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拉后腿。
陪伴孩子的真正意义,是要在共处的时光里,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才能给予他最适度的关注和真正的理解。
「诈尸式育儿」的爸爸们,不过是在假装陪孩子,假装自己是个合格的爸爸。
这种假装、间接性的陪伴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敷衍、一种伤害,并不能弥补孩子父爱的缺失。
其次,优秀的家庭教育里,尤其是在纠正孩子错误行为时,家庭成员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统一。
如果你做不到均摊育儿任务,那就请做一个坐在旁边鼓掌的人,为老婆呐喊助威。
对话模式如下:
「宝宝怎么这么懂事!」
「都是妈妈教的好。」
「今天又闯祸了,气死我了!」
「消消气,晚上我削他。」
「这次数学又不及格!」
「大概是遗传了我的笨。」
文章最后:
呼吁各位爸爸们,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来。
爸爸真正的陪伴孩子,成为妈妈和孩子之间调和剂,这样才能家庭和谐,夫妻和睦,其乐融融。
一个好的家庭,也是一个孩子的幸运。
毕竟,好的教育是要拼爹的。
祝每个幸福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不缺席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