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中国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带一个孩子已经很辛苦了,带两个孩子更是要崩溃,可为什么外国人带3、4个孩子,还看起来很轻松的样子呢?
撒贝宁和加拿大妻子李白,有一对可爱的龙凤胎混血宝宝,两人的家庭背景,受过的教育以及工作都十分不错。
可就是这样的两人仍然在带娃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作为一个高学历的父亲,撒贝宁自认为在育儿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可是这仍然不能说服妻子。
他在一档节目上分享过这样一则育儿小事:
一次他下班回家,发现女儿正趴在地上,抱着鞋子啃,吓得赶紧冲过去阻止,然后质问妻子李白:孩子在啃拖鞋你没看见吗?
妻子李白却无所谓:反正是在家里,鞋子很干净。
面对同一件事情,操心的撒贝宁和悠哉的李白,两人的差异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中西方育儿理念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父母带孩子会更辛苦的原因。
比如,李白觉得撒贝宁太“娇惯”孩子,1岁的孩子趴在地上,满地啃咬东西很正常,为什么要阻止呢?
而撒贝宁却认为“不卫生”,地上那么多细菌,毛巾、玩具、纸、被子、鞋子等等什么都放进嘴巴里去,万一孩子生病了怎么办?
李白的教育理念是加拿大式“放养”,鼓励孩子尝试、认识世界,让孩子自由发展 ,长大后更有韧性,有主见和自由。
撒贝宁的“精细”教育也可以理解,不论是哪里的地板和拖鞋,都是地板和拖鞋,孩子抱着鞋子啃,危险又不卫生,不是长久办法。
不得不说,外国人养娃的确是“心太大了”,除非孩子有危险,否则他们是绝对不会干涉孩子的自主行为。
都说外国父母是“放养孩子”的典范,但当我亲密接触老外的养娃方式后,我发现外国父母其实有着一种“欲擒故纵”的智慧。
咱们就来看看他们带娃和咱们带娃有什么不同。
从小就让孩子睡自己的房间
HOW TO DO
我身边的大部分妈妈,都是在哺乳期单独和宝宝睡在大床上,老公睡一边,或者单独睡另外一个房间。典型的中国家庭似乎都是提供好一切条件,让妈妈全身心照顾宝宝。而爸爸自己休息好,是为了白天能更好地工作,赚钱养家。
一生了孩子就跟老公分房睡,妥妥把老公变室友。
老外就不这么干,他们不仅让宝宝自己睡小床,还让宝宝从小睡自己的房间,装一个声控监控或者可视监控。
以前我以为这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后来认识了几对老外夫妇才得知,他们让宝宝自己睡,其实是为了让父母和孩子都能各自保持高质量的睡眠,互相不打扰。
比如法国人的家庭观念认为,父母间的恩爱是家庭的根基,孩子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即使妈妈再爱孩子,也不会让孩子取代爸爸的位置。
法国儿科医生埃莱娜在书中写道,即使小婴儿也需要一些隐私:
“睡眠映射出宝宝和这个家庭的生活。在上床入睡、与父母分离若干小时的时候,孩子必须相信这让自己存活的身体,即使是在他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时候。他心灵必须足够平静,以接受夜晚的陌生感。”
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吃饭
HOW TO DO
美国知名专栏作家,长期旅居巴黎的《抚养宝贝》一书的作者德鲁克曼和丈夫带着当时一岁半的女儿比恩去离巴黎不远的一个海滨城市度假,本以为两个大人“对付”一个小孩儿轻而易举,去了以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夫妇俩带着孩子兴冲冲地下馆子吃海鲜,可是没等菜上桌,孩子就开始“造反”:先弄翻小盐瓶,接着撕开砂糖包,把糖撒得到处都是,随后挣脱出婴儿椅,一心要在餐馆里走,一不留神,她又跌跌撞撞地奔向餐馆门外的码头。
无奈之下,夫妇俩放弃了细细品尝海鲜美味的打算,改为速战速决,进餐馆一落座就点菜,让侍者赶快拿出一些面包,同时上开胃小菜和主菜。夫妻俩轮流吃饭和照看女儿,饭后留下数额不菲的小费,借以为孩子把餐桌弄得一片狼藉表达歉意。
这样手忙脚乱吃了几顿饭后,德鲁克曼注意到带孩子就餐的法国人大多能悠闲自得地享用美味,他们的小孩总是安静地坐在儿童椅上等待食物,没有哭闹,也没有尖叫,周围整整齐齐,没有杂物,端庄而舒服。
原来法国人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像成人一样,正式地行使餐桌礼仪,慢慢地小孩子在模仿中就会学会如何安静地进餐。
比如:和大人同时用餐,而不是家长先喂孩子;孩子每餐都固定地坐在自己的宝宝椅上,像大人一样有自己的餐具和餐巾布;当孩子会说话的时候,也会和家人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当然,小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样一顿饭吃很久,但当他们表示“吃饱了”要离席的时候,他们需要问家长“我可以离开餐桌吗”,得到允许后才可以自由活动。
没有隔代育儿的困扰
HOW TO DO
老外一般都没有祖辈帮带娃的习惯,不管是看美剧里也好,还是认识的外国朋友也好,通常都是父母自己带娃,偶尔有事才会托祖父母临时照看一下。
一个人带娃的好处就是不会有观念的冲突与矛盾,自己决定的事情自己说了算,自己的孩子也自己最了解,能够及时了解和满足他的需求。
我们呢,大多数是一个家庭齐力带娃,最不缺少的就是人力,但是每个人的育儿观念不同,如果妈妈说了算也还好,就怕要为了孩子产生各种矛盾和观念的冲突,妈妈要和姥姥、奶奶掰持来掰持去,精力全放在沟通和较劲上了,心累大过身累。
观念不统一,对孩子来说也很累,他也无所适从,他一会要听这个的要这样,一会儿要听那个的要那样,秩序混乱,作息紊乱的孩子,自然哭闹多,自然难带。
2019年我们去法国旅行,在依云小镇的面包店就曾遇到一位妈妈带着4个孩子买面包,两个稍大的是刚刚接了放学的,最小的那个在婴儿车里推着,次小的一个用背带背在胸前。
带着这么多孩子,换做别人肯定手忙脚乱,我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位妈妈很是淡定,她先是选购了家庭需要的面包,让两个上学的孩子在柜台选自己想要的甜点。过程中虽然耗费了很长时间,两个大孩子叽叽喳喳,胸前的孩子也烦闷,但是好在妈妈很有耐心,一边回答着大孩子的问题,一边安抚着背带里的宝宝,最后圆满的带着几个孩子高高兴兴抱着面包回家去。
当时我老公就跟我说,法国妈妈真厉害啊!
让孩子学会独处
HOW TO DO
有不少宝宝,不愿意妈妈离开自己身边半步。有时哪怕是妈妈洗个澡,上个厕所,都会“嘤嘤嘤”“嗷嗷嗷”,哭着喊着要妈妈。
在小区,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很多孩子,玩着玩着就走到妈妈身边来,要妈妈抱抱或者过来蹭蹭妈妈,腻歪了一会儿后又屁颠屁颠跑去玩了。
更别提离开妈妈上幼儿园了。
对于这种胶皮糖式宝宝很多妈妈表示心很累。
而很多老外家庭,孩子就显得没那么黏妈妈,大人在一旁工作或者聊天,孩子高高兴兴地自己在一边玩。
造成这样大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大人不能总是围着孩子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自得其乐。
一名巴黎妈妈说过:“对我而言,晚上的时间属于父母。我女儿愿意的话可以和我们在一起,但那仍是大人的时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玩时也开心。”
学会独处,对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家往往只是把交往看作是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孩子不需要一直有人陪玩,要培养他一个人玩的能力,让他自己发会儿呆,去探寻一个人玩的乐趣。
这点,德国人很明白。所以他们很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方法就是鼓励和训练孩子独立玩耍,孩子会自己找到方法或游戏来打发自己的“无聊”,这会大大提升孩子的创造力。
对于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先规定每天有一段时间家庭成员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不准打扰别人,从短到长,比如刚开始是3分钟,慢慢延长到5分钟,再延长到10分钟……
平时也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多创造安全独处的机会,多安排他进行一些需要单独完成的活动,比如看书、画画、拼图等,并为他设定任务,要求他在特定时间内完成。渐渐地,孩子会找到自己独处的乐趣,自然就不会总黏着人了。
今天我们聊了聊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养孩子上面的一些不同,千万别觉得我们就是看着国外的月亮圆,觉得人家什么都好,外国的育儿理念的确有很多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要记住"全信书,不如无书",在育儿这条道路上,要多动筋,取其精华,根据实际情况去运用才是王道。